Saturday, August 13, 2011
末日博士:全球衰退恐無法避免
【大紀元記者王添財編譯報道】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、有「末日博士」之稱的魯比尼(Nouriel Roubini),日前為英國《金融時報》(Financial Times)專欄撰文指稱,全球經濟似乎無可避免將陷入衰退,而標準普爾將美國債信降級於事無補,只會提高衰退機率。
魯比尼在專欄中說,2011年上半年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如果不算萎縮,也算得上成長遲緩。樂觀主義者原本相信這是暫時性的疲弱,但錯覺已經破滅。早在上周的恐慌之前,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已極有可能陷入二次嚴重衰退。
美國最近的經濟數據很糟糕:鮮有新的就業機會、經濟增長乏力、難帶動消費,而製造業與樓市仍然低迷。消費者、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將進一步下滑。
歐元區周邊國家經濟正在收縮,意大利和西班牙失去債市融資的風險很高。葡萄牙和愛爾蘭這兩個國家都太大,無法像希臘那樣獲得紓困。
與此同時,英國財政緊縮使得增長不振;結構性停滯的日本,大地震後經濟再次觸底,可望逐步復甦,維持幾個季度,直到刺激市場方案到期又將再度停滯不前。
更糟的是,全球製造業領先指標正在急劇放緩,無論是中國、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,或是出口導向或資源豐富的國家,如德國和澳洲等都是。
直至去年,政策領導人還可想些法子讓資產增值或經濟復甦:如零利率政策、QE1(第一輪量化寬鬆)、QE2、信貸寬鬆、財政刺激、數萬億美元資金流動性,以及為銀行和金融機構紓困,如今卻已無招可支。
魯比尼認為,在市場如此動盪、經濟如此疲弱的時刻,標普降級美國債信是個不智的決定,只會提高二次衰退和財政赤字擴大的機率。詭異的是,美國國債可能仍屬世界上最安全的資產:風險規避、股票下跌或經濟低迷,這一切甚至可能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,而非上升。
現在歐元區和英國都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,美國也是,只是程度大小不同。美國的州、地方政府及聯邦政府都在削減開支,很快就會加稅。另一輪銀行紓困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。
第三波量化寬鬆效果將更小
魯比尼在文章中說,西方國家的通脹遠高於目標水平,使得利用量化寬鬆以對抗通脹的希望受限。美國聯邦儲備局去年規模6,000億美元的QE2(加上一萬億美元的減稅和轉移),僅促成單季度3%的增長。第三波量化寬鬆的規模將更小,效果也小。
出口也將無濟於事。所有發達國家都需要較弱的貨幣,但沒法所有的貨幣都貶值。這是一個零和遊戲,當日本和瑞士試圖削弱其匯率,其它國家會很快跟進,貨幣戰爭可能再度重演。
那麼,我們可能避免另一個嚴峻的經濟衰退嗎?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最好的辦法是由美國、英國、日本和德國等尚未被市場所拒的國家,推出新的短期財政刺激措施,同時承諾中期財政緊縮。
美國遭降級將被要求加速減少財政赤字,美國尤其應該致力於尋求中期的大幅削減,而不是立即的財政緊縮,避免進一步惡化經濟增長和赤字。
歐洲央行應降息至零
魯比尼建議,大多數西方央行也應採取進一步量化寬鬆,儘管效果有限。歐洲央行(European Central Bank)不能只是停止升息,應該降息至零,並大量購進政府債券,避免西班牙和意大利無法在市場融資。否則,將導致真正的重大危機,屆時恐需兩三倍的紓困 資源或是債務重整,甚至令歐元區解體。
最後,由於這場危機實際上既是償付能力危機,也是流動性危機,必須啟動有序的債務重組。這意味著全面縮減美國半數溺水房家庭(underwater homes,即房價低於所要償還的貸款)的抵押貸款債務,讓銀行的債權人認虧自救。葡萄牙和愛爾蘭也必須採取希臘式做法,以無風險的利率,強制延長債務到 期期限;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無法融資,也得必須這樣做。
最後,魯比尼寫道,再一次衰退或許是無法避免的,但有效的政策可以避免第二次大蕭條。僅憑這一點,各國政府就應該迅速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。◇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